发布时间:2025-10-15 18:14:00    次浏览
徐佳和在阴雨连绵的春寒中,一脚踏进龙美术馆庞大空旷的空间,不由被分量十足的“艺术作品”震惊:面前以“没老板”徐震为首出品的庞然大物——《欧洲千手古典雕塑》:集合了19座不同形态的西方古典雕塑,组合成东方佛像中千手观音的造型;《北齐圆雕菩萨立像,亚马逊和野蛮人》将无头的肌肉感希腊雕塑和庄严静穆的佛像颈对颈地组装在一起;还有《艺术品套装》系列、《双人头部支撑单手平衡雕塑》……这次大展与一般展览最大的不同还在于:所有的作品都是复数,每件作品的全部版数一应呈现在展厅里。对于艺术尚不太理解的观众而言,这种卖场式的展览形式仍旧需要一定的解释:雕塑作品确实很少具有唯一性,但每一件雕塑,复制的版数一般都控制在6-8件之间,翻模一次出一件,几乎从来没有一位珍视自己名誉的雕塑家会如此放肆地把所有的翻模作品一溜排开,这样的陈列模式,最常见的莫过于大卖场超市,它毫不掩饰地彰显着“没顶公司”的商业性质。显而易见,因为赶工,或者大量成批生产而没有经过精心打磨、制作得有欠精良的那些“希腊雕塑”装置作品上透出的无法回避的“义乌出产”气息,每件作品上都清晰地打上“徐震+没顶公司”的LOGO也让所有的展品立时有了售卖商品的真实感受。一向自称“读书不多”的“没老板”其实并不是一个人,“没老板”背后是一个团队的集体式恶搞,把一伙无法用独立的创作和艺术语言在当代艺术界立足的艺术家组织在一起成立公司,进行粗制滥造的生产。果然因循着资本家的原始积累方式,以赤裸裸的艺术资本家的形象进行展览,倒也与展览场所透出的气息相契合。根据当代艺术圈批评之语仅限于口耳相传的游戏规则,有当代艺术评论家在探班展出美术馆后置评:“已经够不要脸了,还不够彻底。”“艳俗王子”杰夫·昆斯标榜商业化;用钻石制作骷髅的达明·赫斯特并不以商业化为耻,但是他们的商业化作品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讲述的是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的事,不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就无法完完全全了解他们的商业表面想要诠释的是什么讽刺的又是什么,就像台湾收藏家林明哲所说:“当代艺术家一旦脱离了自己的本土性,还剩下什么?你又为什么要去买?”如果说不断重复带给观众的特殊心理感受是“没老板”这次展览作品的原旨,那么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早在几十年前就用金宝汤罐的形象刷遍了整个美国,中国当代艺术标榜的原创性、叛逆性,所谓的“呼应历史,开创文化”只剩下用一个“戏谑与挑衅”的论调来阐释了吗?这两个字眼的出现概率是不是太过滥觞而显得苍白无力呢?如果说试图用作品所耗费的大体量石膏所带来的重量以压倒人们的感官,制造一个视觉奇观的效果,让还没有去过希腊的观众先在这里直面那些画册上看到过的身体线条,消解经典所带来的心理崇拜,那么可不可以至少把雕塑的制造水平调整到房产公司装饰水平以上?艺术家可以标榜自己不屑于学术体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高举商业化的大旗,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艺术作品依然是一种精神产物,以及其中的高洁。不禁想起了前几日路过“1920毛泽东纪念馆”,形制古朴的伟人纪念馆被芮欧百货等等周围新兴繁华时髦的商业大厦环绕,开馆展里的展品都是香港当代艺术“老革命工作者”施养德以领袖形象为基础设计制作的新鲜玩意儿,充满着崔西·艾敏意味的霓虹灯勾勒出斯诺拍摄的经典青年领袖像,用曾经人人熟悉的领袖语录等为指向的挂钟,以及伟人去安源时所携的那把闻名遐迩的伞……两个展览都是挪用传统经典元素,站立的基础触动的是人们心理上沉甸甸的那部分,两位艺术家都可称得上是两个时代里的不安分分子,都是在商业领域和艺术领域里进行腾挪,一个重得非得用高于普通人的重量、高度、数量来压迫观感,用明摆着的粗糙和一目了然商业化来挑战艺术的贞洁性;一个通过轻巧的艺术设计语言试图化解时代伟人带来的沉重的威权感。但,物理性质上的重量再庞大,也无法等同于人们心理上的重量,反之亦然。据说,这两个“沉重”的展览恰好在同一天开幕。